<aside> 📖 你即将阅读的这本书非常罕见
它是一个人经历数百次灵魂出体的第一手记录,
更是此一非凡现象的权威著作。
你是否怀疑自己曾经灵魂出体?出体后我还回得来吗?
坦率、真诚、幽默的真实故事,带你探究第二世界的奇妙经历!
出版至今五十余年,经典长销不断!
Amazon 4.6颗星好评!超过千则读者评论!
罗伯特.门罗是维吉尼亚州的一名商人,他的首次灵魂出体发生于五十年代,在非自愿的情况下,门罗发现他离开了自己的肉体,通过“第二身体”旅行到远离原本生活的世界。他与其他科学家进行研究,用实验和科学数据进一步证明这个“第二身体”的存在,与独立于自身肉体的运动能力。
出体会去到哪里?这是意识的改变或生理的实际变化?是否代表人死后会去到另一个“现场”?带着我们的“指导者”又是谁?本书用日记型式纪录了门罗上百次的灵魂出体经历,他用坦率、诙谐和真诚的描写,阐述其他世界的样貌,带读者ㄧ步步探索人类未知的场域和人生意义。
也许你对“灵魂的存在”还持怀疑态度,但未知的世界就在这里,在你的“无意识”这片浩瀚海洋之中。
</aside>
<aside> 📖 出版发布这些资料的主要目的在于
**(1)**通过这些资料尽可能广泛的传播,一些其它人——就算只有一个——也许能从在某个领域中不断的尝试和犯错的愤怒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他也许会因其它人有着同样的体验而欣慰;他能自己识别出这些现象,从而免于被心理治疗所伤害,甚至,能免于精神崩溃或被送到精神病院。
**(2)**明天或者将来的几年里,正式的、我们公认的科学能扩展其眼界、概念、设定和研究方法,向人类打开认识有关自身和环境的丰富知识的大门。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上述任一目的能够达到,都已经值得了。
这类资料并不是为任何特定的学术小组提供的。原则上,我们希望使用一种科学家和门外汉都能理解的语言,以避免模棱两可的空谈。物理学家、化学家、生命科学家、精神病专家和哲学家可能会用更专业的术语表达同样的东西。因此就需要解释。所以“平白”的讲述更适合沟通,因为它能在更宽的范围内传达意思,而不是只针对某一狭窄领域专家讲话。
也可以预料到,许多解释会相互矛盾。最难的是要考虑到:如果任何一项概念被客观地接受为事实,都将抛弃一生的训练和经验。然而有一些事实被“接受”时,其证据并不比我在此处所提供的更多。所以希望本书的数据有同样的情况(译注:即所呈资料被人接受为事实)。
所以“客观考虑”这项工作是最难的一个环节。一生有一次足够了。
</aside>
<aside> 📖 门罗最后一本书《终极旅程》序
门罗是一位地图绘制师。在本书中,他试着描绘出人类「已知范畴」外的区域,也就是超越所有物质世界限制的地方。他为我们呈现出一张「州际公路」(Interstate)的地图,包括我们离开肉身后必经的那条路。这张地图标记着出入口的位置,还有一路上会经过的路标和危险。本书是依据他的知识而非信仰所撰写,他之所以能完成本书是因为他已亲自走过这段旅程。
门罗的第一本书《出体旅程》(Journeys out of the Body)于一九七一年出版。此书出版后,研究人类意识和潜能方面的权威专家查尔斯•塔特博士(Dr. Charles Tart)表示:「无数有过出体的经验的人因书中的知识感到安慰和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并不孤单更没有发疯。」在《出体旅程》及其续集《灵魂出体》(Far Journeys)中,门罗了记录他超过三十年的出体经验;除了广泛的探索人类意识外,他也因作为一个先驱者而声名远播。在本书中,他将这场探索拓展到一个更深远的境界,因此他最有资格说他已经到达了极限。
本书和前作间有个主要的差别。到目前为止,这个故事一直是门罗独自进行;他描述的一直是他自己的冒险经历,像是自己的会议、对谈、遇到的危险和新发现……等。在本书中,他陈述了他如何发现这条路线的过程,其中包括了「新方向」(the new direction)和这场开创性远征的原因和目的。重要的是,书中也包含了其他人的探险历程。这些人透过他创新的教学系统学会阅读这份地图,并得以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后完成共同的目标。
不熟悉「出体状态」(out-of-body state)的读者或许会在本书中找到一些共鸣、线索、独具意义或熟悉的地方。这可以使他们忆起曾经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发生在梦里、介于睡眠和清醒之间的朦胧状态;或者是在灵光一闪的理解与洞察时,一切似乎都水到渠成且意义非凡。而熟悉出体状态的人将会发现,要把这些经验转译为易于领会的语言是很困难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可以遵循这个「新方向」,只要你愿意把信仰摆在一旁,并同时保持心智的开放。
门罗说:「这本书的内容并未质疑两本前作的正确性,而是代表著成长的不同阶段,而当时根据透过个人经验所取得有用的知识,其内容也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当他在撰写本书时,他的妻子南希被诊断出罹患癌症,这个无预警且令人难过的消息让他的人生转了一个弯。虽然他对于寻找「遗失的原点」(Basic)益发热切,但由于南希的缘故,只剩下很少的时间可用。当南希还在这个物质世界陪伴他时能留下纪录是好的,因为不管是在「新方向」和「遗失的原点」部分,他都完成了他的探索和发现。最后藉由运用其中所获得的知识,门罗和他的伙伴得以帮助南希走完自己的终极旅程。
罗纳德•拉塞尔(Ronald Russell)
</aside>
<aside> 📖 精选摘录
★ 我不仅只是存在于肉体而已。正因此,我可以观察那超越实质世界以外的领域。因此,我急切地想发展、经验、觉察、了解、控制并利用这种能源和能量系统,因为 它会对我和后来者有极大的助益。同时,我也急需那些在智慧、发展、经验上与我相等或优于我的个体,给予我合作,帮助及了解。我请求他们给我指引,并在遭遇非我所愿的任何外在影响和力量时给予保护。
首先,在你入睡之前,在脑中默念以上的文字。然后,尽快将默念变成一种非文字的沟通方式,也不是说将上边文字在脑中以图像表达,而不以文字表达出来。等到你把非文字沟通方式的技巧用得非常熟练时,你可以对某些特定的需要提出要求。这些特定的需要譬如:资讯、健康保养、解决问题、沟通,或前面提过的任何项目。而所谓的答案也通常不是以文字表达,而是以图像、声音、或脑中的活动表达出来。这种非文字沟通方式简直可以说没有丝毫限制,但你当然不能侵犯他人的意愿。若你需要任何帮助,用非文字的沟通方式来求援,你会得到帮助。有时尽管不会马上见效,但往往在好像掘宝的心情下忽然得到帮助。但在求援前一定要衡量自己的需要,而且要确信自己有能力承担后果。
◆ 随时随刻对你的思想言行保持高度知觉,并对强烈的情感加以检验。即使在梦里进行的任何活动内容,亦保持高度知觉。对每一察觉之思想、情感进行探讨并寻求原因,不断重视此实验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即可轻松地将结打开,并释放不必要的情感能量。你要以从小的问题开始,逐渐解决大的问题。
◆ 你得开始问你自己"为什么",来抽离那满足自我所赖以生存的情感因素。
在你进行减少自我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属主要能源的微光,那就是你最好的理由。你释放的情感因素越多,你所能察觉的主要能源也越大。
◆ 将情感自物质上抽离
物质的东西、地方等等,都是属于时空世界是产物,只是供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享用的一种工具。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绝不拥有任何东西或任何人,没有任何人或事物是我们所有。即使是我们所用的身体,也是"借来的"。将记忆和经验储存起来,然后将感情留下。
◆ 笑是一种净化过程
笑是"主要能量"的直接表现,所以在任何疑虑时,一笑置之。无意中的微笑也属于"主要能量"的一部分。笑是最佳情感表现,但只有自自然然的笑,才能产生净化作用,千万别错过了人生中的幽默面。笑可使自我放松、减少,并让事情有新的希望。
苦乐是一条学习的曲线
想像苦乐是由求生记号中所产生的一种波流,因此这苦乐只与时空物质世界有关,但苦乐可以是用来衡量的重要工具。如今把这关系想像成一正弦,苦在基线下方,乐在基线上方,基线上下方分别的振幅可显示情感的强弱,但这个部分可以控制。第一步,将你记忆中苦乐的部分理出,并将感情抽离。第二步,对每一股振幅所造成的波流加以控制,进而可以自由地加大或减少其振幅。等到你将这苦乐的波流尽量降低至几乎成一条直线时,那你就可以达到加速脱离的情况了。
◆ 尽量增加睡眠周期
睡眠周期是我们存在环境中,广为被人忽略并误解的一种观念。暂时将左脑给予我们的限制和我们吸收的物质观念放在一边,因为睡眠可以给予我们在很多方面成长的机会。本篇前面所举的任何建议,皆可于睡眠中练习,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在起初的几次练习中可能不会有什么效果,但不久就会见到结果。在作练习之初,先在心中默诵下列文字:
◆ 测量负荷--能量比率
在出生时,你进入人世中一种预设的纯真无邪的意识状态。在发展进入成人的阶段,你失去了纯真无邪的心态,反之承担了一些类似权威戏剧中你乐于担负的许多责任。成熟期不同于成人期,是以你所释放并丢弃的幻象比率所计算,但这种情感负荷的开释不是一种强制的幻想破灭,而应是出于本愿的。智慧--是所有负荷中最轻并最有价值的,这时你由本地公路朝著州际公路上的进步,可由你自动自发的行为中反映出来。而这种自动自发的行为,不论在脑中或是有所行动,都是对人世有如幻象有所了解,而自动将情感成分开释的结果。
◆ 建立脱离能量
这种能量会在人类学习经验产生结果时自动产生,在你毕业时,你所累积的能量会足够让你与过去的圆周产生一条切线。那时所有的行为都会帮助你达成此目的,那么你就不像以前那样对基本能量进行反映和转移的作用,反之,你自己能产生此种基本能量,并以各种形式各种方式发出这能量。这种能量可以被称为"露施"或爱,随你用什么标准都好,但这种能量不需主题也不需特定目标。
◆ 路边景色The Roadside View
失落的根本(Basic)现在对我而言,是个已知(a Known),不是希望或信仰,而是心智上清楚地认知。接受并不等同于知晓。
物理宇宙,包括人类全体,是个持续进行的创造过程。确实有个造物者(Creator),在放射器(Emitter)与大光圈(Aperture)之外。我还没到过的领域。因此,我不知道造物者的样子。对我而言的已知,整理如下。
★ 我们的造物者:
渴望带着礼物“回家”是整体设计的一部份。15年来,我们(注:门罗学院)致力于了解人类意识与时空的疆界。如何将根本变成已知,是一大考验。唯有透过个人体验,才可能发生。
文化上,我们对于死亡及之后的事情,所知十分有限。我们有各种假设与预期,但那些都不是知晓。我们唯一知道的是,每个人都会死,随之而来的是恐惧。
当代一些最伟大的科学家,推论我们比肉体更多,或至少我们的心智比大脑要多。然而我们的科学知识,对于无中生有的领域仍无法适切的解释。
于是我们又回到个人体验。如果我们有可能跨过边界,探访所谓的空无领域,然后回来跟人们描述,以清楚客观的字眼描述,这样或许可以引发世界性的知晓,然后消除恐惧。
</aside>
📖 如果我们可以毫无疑虑地知道死后会成为什么,我们可以将生命活出最高限度,不用担心死亡的阴影。那个阴影说“你只要走错一步,你的大限就到了!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转变!如果我们被保证,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能继续我们爱的连结,当我们心爱的人过世,我们确信能找到她或他--我们会有何等美妙的自由!- 罗伯特·门罗